當前位置:首頁  啟真新論

吳建民:世界的變化與中國外交

發(fā)布時間:2011-10-17來源:浙大新聞辦作者:整理 陸彬蔚 黃勇 編輯:高楚清86375


    大家好!第一次來浙江大學,聽到過很多好評,我自己的接觸是與你們的副校長,以及浙大的個別同學。我在省外辦認識一個干部,認識很早,他的女兒在浙江大學,今年五月份采訪過我。小孩來采訪我還是第一次,結果發(fā)現她問的問題很好。所以我想,你們的學校有很好的學習氛圍,這是人們了解一個單位、一個機構、一個國家第一印象。因此,今天到這里來講“世界大變化和中國外交”,我是很愿意的。
    

    
今天中國處在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中國到目前為止,總共有三次百家爭鳴。第一次百家爭鳴,2500年前,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他們的有些著作在今天看來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第二次百家爭鳴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大家思考中國向何處去。中國在世界上領先了上千年,近代落后了。鴉片戰(zhàn)爭,給我們非常慘痛的教訓,于是一大批杰出的人開始思考;第三次百家爭鳴,可能就是現在。今天的中國處在一個思考的年代,許多問題議論紛紛究竟好不好?我認為,議論紛紛比萬馬齊喑好啊。
    
    我今天的演講只是一家之言,目的是推動大家思考。我今天給大家講三個問題。
    
    
正確認識世界至關重要
    
    
第一個問題,認識世界對于正確認識自己、正確制定方針至關重要。
    
    
因為世界的變化,中國和世界聯系在一起了。第一次百家爭鳴,中國沒有與外國的交流。第二次,中國是在外部的壓力下才與外國接觸。而這次百家爭鳴,是世界大變化和中國大變化相互影響的結果。所以在這種環(huán)境下,正確認識世界太重要了。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研究歷史是為了知曉未來。1946年4月,當時中國的革命處在關鍵的時刻,我們中國人要怎么辦?毛主席在1946年4月寫了對當時國際形勢的估計。他作了三個回答。第一,世界大戰(zhàn)的威脅仍然存在;第二,美蘇會挑起爭端;第三,中國不能妥協。他說話是有針對性的。當時,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立下了豐功偉績,人們非常崇拜他。戰(zhàn)后世界最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支持共產黨,中國也是如此。但是斯大林認為,蘇聯是國際共產主義的中心,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都得圍著它轉。舉個例子:1931年,希特勒上臺以后,共產國際七大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共產黨開展反法西斯斗爭。但是,1939年8月23號,蘇聯和德國達成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時共產國際又要求各國停止反法西斯斗爭。所以,毛主席很清楚,我們不能跟著妥協。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正確了,我國革命就大踏步前進了。
    
    
但是,我們也有估計錯誤的時候。1958年底,八屆六中全會發(fā)表通告,當前國際形勢總的特征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人們對此篤信不疑。但是,這個估計是完全錯誤的。1958年,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都在大跨步前進——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錯了。對內的認識:大躍進,就是十五年趕超英國。那個時候,我們對世界和國內的形勢都是錯誤的。
    
    
20年之后,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鄧小平在開放之前提出,中美關系要打開,中日關系要打開。去了日本之后,他與日本首相、天皇、各黨派人士見面。同時,鄧小平也看到了日本現代化的程度。他參觀的第一個企業(yè)是日產NISSAN。與中國的長春一汽比較后發(fā)現,日本企業(yè)的勞動生產率比我們高幾十倍。鄧小平感嘆了一句,“我現在明白了什么是現代化。”中國的開放,和領導人的經歷有關系。我在法國當大使的時候,了解到小平同志在16歲時就去了法國,5年多后回國,他了解工業(yè)革命可以帶來什么樣的成果。鄧小平了解世界,作出了正確的決定。開放帶來的結果,大家都很了解。
    
    
今天,我感覺到世界和中國都處在很關鍵的時刻,因而正確認識世界,太重要了。
    
    
帶著時代變化的眼光看世界
    
    
第二個問題,時代在變化。
    
    
時代變了有什么含義?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在20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時代的主題是戰(zhàn)爭與革命。1916年,列寧做了一個論斷,我們的時代是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中國的革命和戰(zhàn)后在許多國家爆發(fā)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證明這個論斷是正確的。
    
    
但是時代的特點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是變化的。當時,在我們中國,發(fā)現時代變化的第一人是誰?鄧小平。80年代初,鄧小平反復講一個觀點,今天世界面臨和平與發(fā)展這兩大問題。不研究國際事務的人,聽了這個話覺得很對。但是我們天天研究外交事務的人,一聽,這是不得了的變化。主題變了,了不起的變化。因為在很長的時間里,戰(zhàn)爭是影響中國內外政策的關鍵因素。
    
    
60年代,毛主席就說,山雨欲來風滿樓;70年代講燕子已經低飛了,暴風雨要來了。毫無疑問,當時毛主席對形勢估計過于嚴峻,但他也并不是沒有根據的。當時,蘇聯的霸權主義處在上升時期,對中國很不滿意。1969年9月3號,胡志明主席去世。中國的黨政代表團在李先念同志的帶領下到了河內,蘇聯也派了黨政代表團。中國代表團到了河內之后宣布了一條紀律:見了蘇聯人,不打招呼,不握手,不講話。葬禮結束后,蘇聯代表團柯西金通過越南方面與中方溝通,希望會談。等到中國同意會談時,柯西金的專機已經在現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境內,但柯西金見周恩來總理的心情非常迫切,迅速命令調轉機頭。1969年9月11日,中蘇兩國總理在北京會晤。
    
    
在這之后,又有了1969年12月在波蘭華沙舉行的時裝表演,美國大使傳話給中方代表,美國對中國政策或有大變化?;仡?0年代,尼克松上臺后,在一次記者見面會上,一位記者問了他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你死之前有什么愿望嗎?尼克松的回答也很有意思:我死之前的愿望就是去中國看看,我要是去不了,就讓我女兒去看看。這句話被毛主席看到了,于是下了一步棋,把斯諾請回北京,歡迎尼克松來華訪問。
    
    
60年代末,是中國外交發(fā)生大變化的時期。葉劍英、陳毅、徐向前、聶榮臻四位老帥立下了汗馬功勞。1969年5月到9月,毛主席給四位老帥布置了一項任務,叫他們議論天下大事。四位老帥議論后,得出兩個了不得的結論。第一條結論: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第二條結論: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這兩條結論,給中美關系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所以說,戰(zhàn)爭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影響內外政策的關鍵因素。
    
    
1978年,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雖然三中全會沒有講時代的問題,但是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這包含著一個大的判斷。中國的大發(fā)展是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之后。當時黨內在討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是少了點,是不是要多一個以和平演變?yōu)橹行?。鄧小平說: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如果思想還停留在戰(zhàn)爭時代,那就等于敵人大舉進攻,而我們在關上大門固守陣地。19年的大發(fā)展說明,鄧小平的決斷是何等的英明。他的根據就是時代變化。所以我們要帶著時代變化的眼光看今天的世界。
    
    
隨著我國的中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外交上也發(fā)生了很多變化。1984年,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fā)表了一篇講話:解決國際爭端,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提出新辦法。每個“新”都有它的含義。新情況:時代變了。新問題:香港、澳門回歸的問題。新辦法:一國兩制的辦法。當時,鄧小平說了一句話:我要回歸的香港、澳門,是保持繁榮穩(wěn)定的香港、澳門。所以,他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考慮到了中華民族和港澳同胞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考慮到外國人在港澳的利益,在各方利益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產生了共贏。
    
    
時代變了,世界進入了以和平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各國追求和平共贏,這是了不起的變化。2008年金融危機,如果在40年前,我們中國人會很“高興”,因為“敵人在一天天爛下去,我們在一天天好起來”。2008年,胡錦濤主席講了八個字,全世界一片叫好。“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因為全球化使大家的利益連在一起了,所以大家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大家都拿這次危機比喻1929年到1933年的大蕭條。但是,這次金融危機沒有演變成大蕭條,就因為存在國際合作,國際協調。
    
    所以,時代變了是國際關系當中最大的變化。
    
    
中國外交取得了大發(fā)展
    
    
第三個問題,中國外交的大發(fā)展。
    
    
改革開放把中國外交的歷史一分為二。人們用三句話來概括中國外交的大發(fā)展。分別是:世界大變化;政策大調整;外交大發(fā)展。第一句話,前面已有敘述。第二句話,外交是內政的延續(xù),我們把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外交就要配合。
    
    
外交上最大的變化是目標變了。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目標是求生存,我們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存而奮斗。但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們的目標是求發(fā)展。中華民族面臨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機會,不能放過。目標變了之后,接下來外交的主導思想就變了。從立異轉向了求同。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中美關系就是個例子。從鄧小平到胡錦濤,我們和美國說我們之間有分歧,但是我們的共同點遠大于我們的分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第三,外交工作重要內容變了,從斗爭轉向了合作。當然現在也有斗爭,但是斗爭不是為了破裂而是為了合作。中美建交以來經歷了三大危機,都是通過斗爭,達成妥協。外交政策調整要與時俱進,我們與時俱進了,就能在國際風浪當中能站穩(wěn)。
    
    
世界大變化,政策大調整,帶來了外交大發(fā)展。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四十周年。1971年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只有64個,現在有172個。大部分發(fā)達國家與中國建交是在中國進入聯合國之后。據外交部統計,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中國累計出國人數28萬。但僅去年,5000多萬人走出國門,6000多萬外國人走進中國。中國開放,才有這個發(fā)展。開放帶來了中國的大發(fā)展。所以中國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中國外交做了積極地調整,帶來了中國外交的大發(fā)展。
    
    
讓世界正確認識我們
    
    
我們要正確認識世界,也要讓世界正確認識我們。
    
    
第一個方面:政府渠道。我們的政府要向世界說明我們的方針是什么,最近國務院新聞辦發(fā)表的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白皮書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言論。更重要的是當中國人走向世界時,要用行動讓世界感到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有好處。在座的各位會走向世界從事各種工作,記住共贏,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第二個方面:民眾層面。國外留學生來中國,我們和他們的接觸就是他們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走向世界,我們要對自己的國家有真實了解,說真話。同時要有廣闊的胸懷,我們要愛祖國,也要愛人類。
    
    
外交是在國際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想辦法把問題化解。今天,這方面的任務并沒有結束。我們必須知道一條,中國威脅論會伴隨中國崛起的全過程,中國崛起的道路將是艱苦的。中國外交現在有兩方面的任務:一是向世界說明,要為中國創(chuàng)立一個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二是向老百姓交流我們要執(zhí)行的政策,對中國人有什么好處,政府有多重要。中國外交不僅是中國政府的事,不僅是中國官員的事,更需要老百姓參與。老百姓需要了解中國為什么要奉行這樣的外交政策。大學生對中國外交,對世界對中國的看法是有影響的。所以大學生是能參與到中國的公共外交當中去的。
    
    
當我們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的時候,我們在全球化中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我們首先對全球化要有全面的認識。我認為全球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中國之所以崛起,這當然和改革開放密切相關。但是李鴻章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成功?因為當時面對的世界是一個要把你踩在腳底下的世界。今天的改革開放是在世界進步的背景下——今天的世界承認主權平等;第二,過去西方殖民大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進行掠奪,現在被一條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所取代。各國都按照規(guī)則辦,出現爭端,聯合國有一套爭端解決機制,這是極大地進步,沒有這條中國就不能發(fā)展。第三,全球化帶來了商品、資本、技術、人才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沒有這些中國也不能發(fā)展;當然,全球化是存在問題的。美國在這其中占主導地位。我們當然要一個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全球化,我們當然也要像美國那樣參加規(guī)則制定,但是我們要推動這個全球化,就像我們改革一樣,要考慮全世界。我們要有廣闊的胸懷,要考慮中國和世界的利益,將兩者結合。
    
    
戰(zhàn)爭曾經在解決國際爭端問題上威力無比,人類幾千年就是這么過來的,談判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戰(zhàn)爭解決一切??墒?,21世紀,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沒有幫美國人解決任何問題。我覺得,中國的領導人認識到了一點,溫家寶同志去年提到,戰(zhàn)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后手段已經過時了。中國人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防人之心一定要有,但是不能輕易言戰(zhàn),除非人家把戰(zhàn)爭強加于中國。如果你要把戰(zhàn)爭強加于中國人頭上,中國人會跟你拼命的。所以我想,我們對問題的思考要全面。
    
    
根據吳建民2011年 9月25日在浙江大學求是大講堂的演講及與浙大學生交流的現場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錄音整理:陸彬蔚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