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人物風采

和巖土打了50年交道的龔院士

發(fā)布時間:2011-12-09來源:浙大新聞辦作者:潘怡蒙6406

我們眼前的城市,日新月異。房子不僅一天比一天建得高,“根”也一天比一天扎得深,隧道一天比一天拱得長。不過,這些都得基于高超的技術才可以實現(xiàn)。不然,房子要倒,“根”要歪,隧道會塌。
    
    從事軟粘土力學、地基處理、基坑工程等領域教學、科研、技術服務等工作的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龔曉南,這位與泥巴“玩”了50年,專門在夯實“基礎”的人,12月8日,他的大名出現(xiàn)在了中國工程院公布的《中國工程院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中。
    

    土木工程50
    
    “今年是我學土木工程整好50年。”龔曉南笑稱,我人生的大半輩子都在跟泥巴打著交道。
    
    1961年9月,出生在浙江金華的龔曉南考入了清華大學土建系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龔曉南被分配到陜西鳳縣秦嶺山區(qū)。開始幾年干的是道路和橋梁、防洪堤及擋土墻的設計與施工,后來的主要工作是土建工程中的管理。
    
    真正與巖土大動起“干戈”,還得從1978年龔曉南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考入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開始算起。“這得感謝曾國熙教授,他領著我進入了巖土工程領域”,龔曉南說,曾國熙教授是當時該系唯一一位留學回國,并在軟土地基領域有科研成果的人。這一領域,當時在國內是一片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
    
    1982年春,浙江大學的5位老教授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9月12日,龔曉南成為我國巖土工程專業(yè)自己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
    
    為此,當時的浙江日報在頭版頭條發(fā)表報道《浙江大學培養(yǎng)出第一個博士》。博士學位論文《油罐軟粘土地基性狀》隨后也被EI收錄。
    
    “昨摘博士冠,今登玉皇山;抬頭向前看,明日再登攀”。這是龔曉南獲得博士學位后的第二天,在登西湖邊玉皇山時,遠眺湖光山色,感慨之余,即興作的一首詩……
    
    1986年,龔曉南被浙大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并擔任浙大土木工程學系副系主任。199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任龔曉南為巖土工程博士生導師。2002年龔曉南被授予茅以升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大獎,并被推選為2007年巖土工程學報黃文熙講座人,獲省部級獎12項。發(fā)表刊物論文和專題報告400多篇,被SCI和EI收錄134篇,其中“水泥攪拌樁荷載傳遞規(guī)律”一文被他人引用328次。
    
    算起來,龔曉南在浙大的任教時間,到今年,也整整30年。30年,龔曉南培養(yǎng)了75位碩士,69位博士;現(xiàn)在,在讀的研究生有12位。
    
    地基是建筑“根”
    
    走進龔曉南的辦公室,滿眼的書都與巖土地基有關,《地基處理》、《基坑工程實例》、《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進入百度搜索,只要輸入龔曉南三個字,一遛的書籍,全是他的著作。其中,《復合地基》、《復合地基理論及工程應用》、《復合地基設計施工指南》是我國復合地基行業(yè)里三本,引用率最高,最有影響的書。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他說,“我們這個專業(yè)死讀書干不成大事,一定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再實踐,換句話說,我們的學科相當于‘土包子’,只有腳踩泥巴,才能丈量出實際數(shù)據(jù),才能打起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很多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采用復合地基建房, “我們采用的復合地基主要是碎石樁、水泥土樁、鋼筋混凝土樁等” ,龔曉南說,它們的特點都是“價廉物美”,特別在沉降性能上,復合地基是“能屈能伸”。但工程標準始終是個問題,“復合地基的形成條件很復雜,不是說兩個東西隨便擱在一塊就可以‘復合’的,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持才可以做到。”
    
    1992年,國內第一部由龔曉南完成的專著《復合地基》,在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復合地基的框架,定義,分類,承載力以及技術方法,并創(chuàng)建了廣義復合地基理論,促進形成了其工程應用體系。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在的房地產(chǎn)開發(fā)比較少采用復合地基了。比起相對工藝比較復雜的復合地基,直接打樁建樓,不失為一個高效的辦法。“從打樁上省下來的錢平攤在每平方米的商品房里是微不足道的” 龔曉南說,現(xiàn)在復合地基主要用于交通和水利工程。
    
    如果說復合地基是龔曉南在巖土工程領域的第一部曲,那么接下來的就是基坑工程技術領域的創(chuàng)新了。
    
    上個世紀90年代,已經(jīng)在浙大巖土所任教的龔曉南在廈門做第一個基坑工程。“基坑,最直白的理解就是地下室”龔曉南笑著說,別人往地上造房子,我們是往地下造。理論上說,往上能建多高的房子,往下也能造多深的屋。
    
    當時,不僅是浙大,在全國,也很少有人從事基坑工程方面的研究。龔曉南組織了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生7人參與的“突擊隊”趕赴廈門,通過對當?shù)氐刭|特點的調研和巖土結構、性能的精確測量和計算,龔曉南和他的團隊順利完成了第一個基坑工程,“因為那時候沒有手冊、指南等參考用書,所以我們當時做的計算書,都被當?shù)卣截惲巳?,留作以后的參?rdquo;。1998年,已經(jīng)完成了系列基坑工程項目的龔曉南主編了一本《基坑工程設計施工手冊》,一直到現(xiàn)在,它還是一本重要又實用的參考書。
    
    “工程,重要的是要精心”
    
    從杭州大劇院,到錢塘江過江隧道,再到杭州繞城高速、杭寧高速公路……龔曉南在基坑工程技術領域“一發(fā)不可收拾”。時至今日,龔曉南每每開車經(jīng)過杭州市區(qū)的慶春路段,心中仍充滿成就感:“慶春路兩旁的建筑的基坑,基本都是我做的。”可以說,杭州建筑的“地下室時代”就是從慶春路開始了。
    
    地下的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建錢塘江第一條過江隧道,也就是慶春路隧道時,隧道的深度要達到30米,“江南的土質松軟,而江邊的土更軟”,龔曉南說,錢塘江的地下河床情況比較復雜,有河中河的特點,當挖井機挖開第一層河床淤泥后,下面一層竟是流動的地下河,這樣一來,隨時會造成地下水噴射的狀況。
    
    怎么辦?是用抽水機抽水降水位,還是靠造墻堵水?這時,龔曉南主持完成的“高承壓水地基深基坑工程關鍵技術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對工作井施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我們用了一種比較新穎的技術手段,把降水位和截水結合起來,這個方法很有效。”
    
    2008年、2009年,一起又一起建設工程事故讓大眾震驚,“不靠譜”、“樓歪歪”等詞匯成為網(wǎng)絡熱詞的時候,龔曉南開始了“采取什么措施,能減小工程施工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的課題。
    
    2010年,龔曉南提出了基坑工程設計中“變形控制設計”和“穩(wěn)定控制設計”的問題,發(fā)展了《深埋重力-門架式圍護結構》和《一樁三用》等多種圍護新技術。
    
    龔曉南說:“最重要的是精心設計、精心施工。近幾年我經(jīng)常講‘按變形控制設計’的理念——在已有建筑物周圍施工,變形控制非常重要。巖土工程施工絕對不能抱僥幸心理,要加強監(jiān)測,實行信息化施工”。
    
    龔曉南認為,巖土工程的研究跟地域有很大的關聯(lián),俗話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他經(jīng)常接到“求助急電”,但他總是要說,“你們先把地質報告給我,我不是神仙,不可能什么都會”。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