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啟真新論

從第一張答卷看到了什么?

發(fā)布時間:2014-09-26來源:浙大新聞辦作者:周煒116185


    本科生院把“大學生成長狀況調研”作為自立研究項目,今年向5800余位新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初步結果在上周的《浙江大學報》公布。為什么要做這一調研?教育者可以從這些數(shù)據中獲得哪些信息?本報記者專訪了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陸國棟。
    
    
1、浙大2014級本科新生有5800余位,在網上提交了答卷的為4604人,有20%的學生沒有遞交,你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陸國棟:有80%的有效答卷還是不錯的,當然我們沒有把參與答卷作為新生的一個必選項,我們認為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有20%的同學沒有遞交,我覺得大致有以下可能:一是有可能學生認為這項調查與自己無關,不想參與;二是有的學生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愛分享;當然,上網不方便也是一種可能。
    
    教育不應該是單向度的行為,我們理想中的“教學相長”,應該從“師生互動”開始。所以,我希望這一有效答卷比例能在我們未來調查中繼續(xù)保持乃至持續(xù)提升。
    
    那將是我們關注學生獲得的最直接回報。
    
    
2、從學生問答“你選擇浙大的主要理由”的統(tǒng)計中你看到了什么?
    

    陸:看到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對浙江大學的情況進行了充分的了解,他們認為浙大的成長空間與他們想要的預期是匹配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群體,是以分數(shù)是否“劃算”來衡量的。進入浙大的學生可以分為3類:以為自己不會來浙大的,以進浙大為目標的,還有以為自己來不了浙大的。后兩類學生占比80%強,最需要做出調整的是第一類學生,希望這種失敗的情緒不要伴隨他們太久,最好能在一個學期里調整好心態(tài)。確實,我們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分數(shù)決定的,而這個“分數(shù)”也許與他的預期存在差距,但那都應該成為過去。
    
    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創(chuàng)造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那些“無奈”的選擇變成“無悔”的選擇。學校、教師、乃至學生,我們應該共同付出不懈的努力。
    
    3、調查顯示,在學業(yè)理想方面,希望自己學業(yè)成績處于中上水平的高達87.23%,尤其是有超過10%的學生希望自己在前5%,你對這個數(shù)字有怎樣的解讀?
    

    陸:當然是一個好現(xiàn)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否我們的學生對困難估計不足?因為你要面對從中學到大學巨大的轉變,因為你面對的幾乎全是“高手”、“考試能手”;從逆向思維看,我們的同學是否過分重視了分數(shù)?
    
    老師特別應該關注這些對自己預期非常高的學生,在達不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怎樣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堅持自己的目標,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tài)。
    
    
4、你認為對于人的成長,大學和中學存在哪些本質上的區(qū)別?比如課堂,它對學生的意義是否就有明顯的不同?一個大學新生,要適應大學的這種“不同”,理想狀態(tài)是怎樣的?
    

    陸:中學的成長是在溫室中完成的,而大學的成長開始接近于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已經形成了一種濃厚的“考試”氛圍,它讓你不知不覺、不由自主地朝著一個既定方向奔去。到了大學,缺失了這種“考試”氛圍,學生反而覺得茫茫然然,如果再以“考試”為歸宿,這與大學應有的成長是相違背的。大學成長的基本標志是應該從“考生”蛻變?yōu)?ldquo;學生”。
    
    在大學,學生要學會獨立自主構建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才能獲得真正成長。
    
    5、問卷統(tǒng)計,只有28.91%的學生除班上同學、兒時伙伴和親戚外“有很多朋友”,60.11%的學生有少量朋友,10.42%的學生“很少與其他人接觸”或“不太喜歡交朋友”。有專家認為,交朋不多并不能說明是交流能力的問題,你認為如何?
    

    陸:交朋不多不能說明是交流能力問題,可能是缺乏交流環(huán)境,缺乏交流動力,95后的學生可以認為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他們在網絡上往往非?;钴S。但人畢竟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應該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展示他們的交流能力,更應該通過有效途徑提升他們的交流能力,例如,在通識核心課、大類核心課、專業(yè)核心課以及新生研討課,就是要創(chuàng)造大量機會讓學生得以展示。
    
    
6、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從成長的維度來看,真正發(fā)生變化的是哪些方面?
    

    陸:從中學到大學,我覺得真正發(fā)生變化的應該是自主、自立,但目前的困難在于學生十二年基礎教育形成的慣性,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關注不夠,在于家長對子女的過度關注乃至過度溺愛。教師應該投入更多精力做好“傳道、授業(yè)、解惑”,但更重要的或許應該是學生的“悟道、受業(yè)、釋惑”,有了這樣的轉變,成長或許是可以預期的。
    
    我們應該適度改變我們的認識理念,好“考生”未必是好學生,我們也不應該只是培養(yǎng)優(yōu)秀“考生”,大學就是要努力把“考生”蛻變成為“學生”。浙大不應該成為職業(yè)培訓所兼出國預備部,我們既不應該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也不應該培養(yǎng)發(fā)達國家的普通打工者,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推動國家發(fā)展、助推人類進步的未來領導者。
    
    (周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