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教育教學

理解學習,了解學生

發(fā)布時間:2016-03-10來源:浙江大學報作者:朱曄 編輯:王若青7443


    我是英文系的一名青年教師。近幾年主要為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開設(shè)《英語文體學》、《學術(shù)英語寫作II》和《社會語言學》等專業(yè)課,并為研究生開設(shè)《第二語言習得》和《跨文化交流學》兩門課程。
    
    在這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我選取了《英語文體學》的第十課內(nèi)容“英詩中的韻律結(jié)構(gòu)”,通過詩歌誦讀視頻與語言形式分析相結(jié)合的形式,介紹了英語詩歌韻律節(jié)奏中“音步”和“韻律”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方法。豐富的授課經(jīng)驗令我有信心把控好課程節(jié)奏,卻也深知課程內(nèi)容冷僻艱澀,欠缺“實用性”與“共鳴感”,須以豐富多樣的呈現(xiàn)方式,從聽覺視覺體驗著手,逐步引入深層的理性分析。在短短十五分鐘的比賽中,有幸獲得教師同仁的熱心配合,得到評委教授的寬容褒獎,獲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這于我既是鼓勵,也是鞭策,更讓我有此契機,暫且從三尺講臺抽身出來,以陌生人的心態(tài)觀察和思考自己的教學工作:如何上好一門課?
    
    
我的本科與碩士階段皆受教于浙大,在廣外讀博,后去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訪學,大小課堂見識了不少,若論“心中的好課”,實難用三五條目簡單歸納。教師、學生、教材與教具各自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而總體課堂效果卻不是這幾方面的物理疊加,而是它們發(fā)酵互動后的化學效果。
    
    
當下時興的“互動”與“多媒體”在調(diào)動學習興趣、鼓勵創(chuàng)新思維等方面固有優(yōu)勢,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靈丹,有害的副作用也未可知。人類的學習是極其復雜的認知活動:“蓬頭稚子學垂綸”是“體驗式學習”,“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是“試錯式學習”,“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是“互動式學習”,“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則是“內(nèi)省式學習”。一個成熟的學習者會根據(jù)不同的目標與條件,調(diào)整安排各種學習策略以求最佳結(jié)果,這也是教育學中的“元認知”能力。在這個意義上,過分強求“交流互動”與過分強求傳統(tǒng)的“博聞強記”一樣,都是對學習過程的片面理解。課堂不是脫口秀和游藝場,文字游戲與視覺盛宴也許能在一時間創(chuàng)造美學的新鮮感與智力上的游戲感,卻不應成為教育的主導價值。
    
    
在我的課堂里,品讀詩歌需要聽覺體驗,文本分析需要獨立思考,最后的文體闡釋則需要互動探討,須安排不同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從感性體驗走向理性分析,再開展批判性闡釋。如果說學習應成為縱貫一生的求知習慣,那么“上好一門課”,就應該引導學習者充分調(diào)動個體認知資源,采用適宜的學習策略,順利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另一方面,若要上好一門課,還得迎合學生的需求,可這對于每一位老師而言都是一個難題。學生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每學期最后一節(jié)課,我都要求學生思考三個問題,匿名寫下心得上交。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你從這門課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習這門課的最大困難是什么?”以及“學習這門課后最大的啟發(fā)是什么?”我曾預測學生們的收獲大多是新奇趣味的內(nèi)容,困難是缺乏興趣,而啟發(fā)是學以致用。但學生們的答案與我的預判大相徑庭:他們最大的收獲往往是攻克難關(guān)后的求知喜悅,最大的困難是自省基礎(chǔ)薄弱,心浮氣躁,而最大的啟發(fā)是找回初心,萌發(fā)深入學習的激情。
    
    
此事讓我反思,我們在很多方面可能低估甚至誤解了學生。時代進步、科技發(fā)展以及大眾媒體中的泛娛樂趨勢確實影響乃至改變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以至于人們常常以為,學生們走入課堂也是為了圖新鮮求趣味,逞一時耳目口舌之快,卻忽視了他們固有的好奇率真、追求新知的天性。而一顆純真無畏的赤子之心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生喜歡自由互動與精彩的視頻,未必就反感靜心研讀與辛勤操練;學生固然歡迎輕松有趣的話題與案例,但未必會抵觸嚴謹?shù)耐评砼c深奧的理論。就我個人經(jīng)驗而言,課內(nèi)閑談與視聽體驗當然能吸引學生一時的注意力,改善課程節(jié)奏,增進師生感情,但經(jīng)典文本與縝密推理往往會帶給他們更大的審美愉悅與更深的認知趣味,并對他們的終生學習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上好一門課”不僅是個技術(shù)活,也是個良心活。在技術(shù)上尚可切磋砥礪,逐日精進,良心上卻需要冷靜獨立的思考,立足根本問題,避免隨波逐流。有人說“文明就是停下來,想一想”。這次的寫作任務也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課堂和學生,想一想執(zhí)教多年的感悟與迷惑,也想一想如何更好地理解學習、了解學生,上好每一門課。
    
    
    (作者簡介:
朱曄,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2015年度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