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科學頭條

十年,從昆蟲翅型開展稻田害蟲的綠色防治

發(fā)布時間:2020-10-23來源:浙大新聞辦作者:柯溢能2878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不僅是唯一能飛行的無脊椎動物,還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然而昆蟲的可塑性比較強,大多具有1對或2對翅,但在特殊環(huán)境下,即便是一奶同胞,發(fā)育成兩種或幾種不同的翅型形態(tài)。

稻飛虱是一種典型的翅型分化昆蟲,浙江大學浙江大學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徐海君教授,十年來致力于解決稻飛虱長短翅的科學之謎。他和他的團隊創(chuàng)新地發(fā)現了調控稻飛虱長短翅發(fā)育的兩個胰島素受體,并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胰島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翅型分化的信號網絡模型。近日,徐海君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向稻飛虱精準防治進軍

昆蟲的翅型分化是指同一種昆蟲幼蟲能選擇性發(fā)育成有翅、無翅或短翅型成蟲的現象。長翅型個體具飛行能力,當環(huán)境條件惡劣時,向新的食物源擴散;短翅型或無翅型個體雖然喪失飛行能力,但其繁殖力強,有利于種群在局部地區(qū)的快速擴增。因此,翅型分化這個生物學特性是這些昆蟲取得生態(tài)學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稻飛虱是亞洲稻區(qū)的主要害蟲,其幼蟲可根據環(huán)境條件變化選擇性發(fā)育成長翅型成蟲或短翅型成蟲。根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80%的稻田受到稻飛虱危害,引起水稻總產量的10-20%的損失,每年的經濟損失超百億元,因此嚴重危害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農民常說的水稻打蟲,主要打的就是稻飛虱。那么,稻飛虱從哪里來呢?我國水稻田里的稻飛虱大多是從東南亞飛來,長翅分化使其具有遠距離遷飛能力?!拔覀儼l(fā)現當外部環(huán)境變差時,長翅稻飛虱就會特別多。”徐海君說。

是什么因素讓昆蟲有不同的翅型?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界半個多世紀之久。

2011年起,徐海君將稻飛虱作為重要研究對象,開展水稻害蟲災變機制與進化發(fā)育生物學研究?!翱茖W的意義在于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動力在于好奇心?!?/span>

科研過程就像偵探破案

翅膀的發(fā)育,涉及到肌肉的長成,因此徐海君就朝著能量如何運輸塑性的角度開展研究?!斑@就好像搭積木,材料相同,但卻能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排列組合。”

他說科研的方式就像偵探破案,要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答案。這個蛛絲馬跡如何發(fā)現?就在于文獻。“科研的過程中,閱讀文獻是第一要務?!毙旌>f,可以從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觀察中,進一步開展思考,進而推理可能的原因,促進實驗的開展。

通過研究分析,徐海君發(fā)現環(huán)境變差直接影響稻飛虱的營養(yǎng)狀況,因此他就推測:長短翅是不是與稻飛虱的營養(yǎng)調控有關。一個一個排除試驗,最后鎖定在了胰島素途徑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海君和團隊原創(chuàng)地發(fā)現了稻飛虱的兩個胰島素受體(InR1InR2)的活性在長、短翅分化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并原創(chuàng)性地提出胰島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翅型分化的信號網絡模型。

國際同行高度評價地指出“該研究代表了多型現象分子機理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從而有效地補充了昆蟲進化發(fā)育生物學領域的理論缺陷,對于稻飛虱的精準綠色防治具有積極意義。

在發(fā)育進化學上的研究并不止步于此,徐海君依舊帶著團隊開展探索。他說:“胰島素受體只是執(zhí)行命令的士兵,我們要順藤摸瓜,找到這個機制的司令部,真正破解這一科學難題?!?/span>

科研不是流水線

在徐海君的實驗室網站上,有一欄目叫封面人物,其中的主角就是團隊的學生們。他認為,學生們對科研的熱情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封面人物,就是重要人物,就是協同發(fā)現科研奧秘的同行者?!?/span>

在對稻飛虱胰島素通路的發(fā)現,可以說是徐海君大量夜以繼日實驗。每天要對幾千只5毫米不到像螞蟻一樣的的稻飛虱,進行基因沉默表達的注射,長久的動手訓練,能夠在不到一秒內完成一次注射。

在反復的實驗過程中,他得到的結果,往往總是失敗、失敗、失敗。

我常常告訴自己的學生,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實驗不規(guī)范,以及重復在一個點繞圈圈。”徐海君說,他在讀書以及從事博士后工作時,會主動找導師開展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在他看來,科研不是流水線,而是主動的學習,實驗失敗要去深入分析。因此,同學們還送徐海君“徐三多”這個外號,他常常要求同學們,多讀文獻、多鉆研、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