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要聞綜合  綜合

為什么有人數學特別好?浙大團隊花了5年時間研究發(fā)現……

發(fā)布時間:2024-03-22來源:浙江大學:求是新聞網作者:14

學習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能,很多家長都十分關心孩子“怎么更輕松地學習”“怎么樣能學得更好更快”等問題。

為此,浙江大學物理學院陳飛燕教授和斯坦福大學Vinod Menon教授,以數學學習作為突破口,開展了學習的神經機制研究?!耙延械难芯勘砻?,數學是多種行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兒童早期的數學能力往往會影響其日后的發(fā)展?!标愶w燕解釋道。

正在打算盤的兒童

為什么在相同條件下,有的人數學就能學得特別好?

浙大科研團隊進行了長達5年的追蹤研究,對接受珠心算訓練兒童的行為和磁共振數據進行了大量分析,揭秘學習背后的神經機制。


5年跟蹤研究發(fā)現持續(xù)的學習讓學習更容易

陳飛燕團隊在東北的三所小學中,對校本課程里學習珠心算和不學珠心算的幾個班進行對照研究。

“學生是隨機分班的,在接受學校正常數學教學之外,珠心算班的兒童每周學習2小時珠心算,控制組的兒童則在相同時間內進行常規(guī)的計算或閱讀,其他的學習內容都是相同的?!标愶w燕說,“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且兩組在年齡、性別、認知能力等方面沒有差異?!贝送?,控制組的孩子在課后也不參加珠算或珠心算的培訓。

研究團隊招募了200余位學生參加實驗,并在此后的五年時間里持續(xù)開展追蹤研究。

每經過一年訓練時間,團隊都會使用國際通用的量表來測試兩組學生的數學能力,并對獲得的一手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課題組成員、已畢業(yè)的團隊博士生謝燁在解釋研究結果時說:“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數學能力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無論是平均數學能力得分,還是數學學習的快慢,實驗組的表現均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p>

實驗組的平均數學能力得分和數學學習的快慢

均顯著優(yōu)于控制組

陳飛燕說:“珠心算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算方式,在本研究中作為其中一種訓練方案,目的是為了探尋一般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揭示兒童數學學習的機制?!?/p>


大腦核磁數據揭示學習背后的神經機制

在珠心算組的數學表現顯著高于控制組的情況下,珠心算組訓練者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

那為什么有的人能學習得更好呢?其背后是什么機理?

浙大科研團隊在征得學生家長同意后,開展安全無損的磁共振成像掃描,通過磁共振技術獲取了訓練一年后的大腦結構和功能數據,來預測后續(xù)四年珠心算兒童的數學學習效益。

被試者參加安全無損的磁成像掃描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類大腦神經元的細胞體主要聚集在大腦灰質,大腦灰質體積的大小與人類認知能力息息相關?!睂Ρ葍山M大腦形態(tài)學結構上的差異,研究團隊發(fā)現了兩個特殊腦區(qū),即大腦左右兩側的海馬及其相鄰的內側顳葉,它的灰質體積能夠預測珠心算組兒童的數學能力增長率。也就是說,經過一年珠心算訓練后,這兩個部位的灰質體積越大,后續(xù)四年數學學習的成效就越好。

大腦灰質體積能夠預測兒童的數學能力增長率


如果把腦區(qū)的灰質比作電腦的硬件,那么腦區(qū)間活動的同步性就構成了腦區(qū)間的功能連接,共同組成不同的“操作系統(tǒng)”。

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究兒童靜息狀態(tài)下大腦的功能連接,發(fā)現大腦的“操作系統(tǒng)”也能夠預測個體數學學習的成效——兩側海馬系統(tǒng)與額葉及枕顳聯(lián)合腦區(qū)的大腦活動的同步性能夠預測后續(xù)珠心算兒童數學能力的增長率。

上述研究表明,左右兩側海馬系統(tǒng)與參與數學學習的其他腦區(qū)的信息交流越緊密,珠心算兒童數學學習的成效就越好。


腦子為何越動越靈學科交叉來解釋

謝燁說:“這一研究再次證明了,大腦深處與記憶和學習緊密相關的海馬神經系統(tǒng),能夠為長期技能學習提供動力?!?/p>

5年的長期追蹤對照實驗發(fā)現,在經過一年珠心算訓練后,海馬系統(tǒng)通過與數學學習相關的腦區(qū)間的信息交流,加強整合特定的信息來支持后續(xù)長期的學習。這也表明,個體通過持續(xù)的學習,能夠對大腦系統(tǒng)產生持續(xù)的特定刺激,擴大學習的成效,達到“腦子越用越好”的效果。

A 珠算的操作實例 B 本研究實驗流程

在這項研究中,浙大物理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綜合物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解答了困擾人們已久的學習背后的神經機制,對教育教學實踐以及認知訓練研究具有潛在的意義。

“我們的研究中有大量的行為和腦影像數據的分析和建模,而物理學的訓練和思維方式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睂τ诮徊鎸W科研究的體會,陳飛燕說道。

這項研究近日發(fā)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發(fā)展科學》(Developmental Science)上,謝燁博士和Hyesang Chang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陳飛燕教授和Vinod Menon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文 李俊元、柯溢能/圖片由受訪團隊提供)